青岛海尔工贸是干什么的?
青岛海尔工贸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家电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作为海尔集团旗下的一员,青岛海尔工贸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家电产品。
质量是一样的,只不过价钱可能不相同,去海尔专卖店,如果你看好一款冰箱的话,它的价钱是店员可以谈的,但是去苏宁的话,它标多少价钱就是多少价钱,不讲价的。
海尔工贸是指海尔集团旗下的工贸业务板块,包括 HVAC、中央空调、商用空调、制冷设备、热泵、热水器等产品。旗下的海尔空调、红钻空调、卡萨帝、海尔小家电等品牌,均是海尔工贸业务的代表产品。海尔工贸以质量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秉承绿色低碳、智能科技的理念,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科技生活体验。
是独立核算的。石家庄海尔工贸有限公司就是青岛海尔负责河北省销售的分公司,负责衡水、邯郸、邢台、保定及石家庄市区及周边的海尔产品销售的分公司,由于是独立核算,所以叫工贸有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可以投,前期你就是长促,天天去做活动,下乡发单页,估计得个半年左右,再看有没有岗位,运气好有岗的话定个岗,年薪8-10万。
石家庄海尔工贸有限公司,作为海尔集团的一部分,是一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公司。海尔集团以其卓越的成就位列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同时也是中国极具价值的品牌象征。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布局,拥有29个先进的制造基地,这些基地遍布世界各地,确保了产品生产的高效与多元化。
乐易达是什么品牌?
北京乐易达集团是全球著名海尔集团原高管高迎华创办的的高新技术企业。
郑州海尔工贸是海尔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在郑州主要负责市场开发、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2. 海尔集团的招聘信息通常会通过媒体或人才中心发布。需要注意的是,公司高层通常不会在郑州进行招聘,他们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来自青岛的总公司。3. 河南海尔公司位于郑州市兴隆街8号郑州大酒店A座11楼。
海尔工贸公司,一般指的是各地销售海尔产品的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家电销售、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目前,诸如青岛海尔工贸有限公司、上海海尔工贸有限公司、北京海尔工贸有限公司等都处于注销状态,无锡海尔工贸有限公司则处于迁出状态。
海尔工贸公司主要负责销售海尔产品,业务涵盖家电销售、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3. 目前,多家海尔工贸公司如青岛、上海、北京等地已注销或处于迁出状态。4. 海尔集团,即海尔集团公司,是一家控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0年,总部位于山东青岛。
看你乡镇市场消费水平,现在不怎么好做,利润很低的,海尔工贸又垃圾 看你乡镇市场消费水平,现在不怎么好做,利润很低的。
关于锦州海尔工贸有几个问题。请正在工作的或者以前在海尔工作过的朋友
是海尔每个产品经营体派驻当地,然后再和当地区域人员整合在一起的公司,相当于海尔子公司,对当地的海尔集团所有业务负责!第二个问题:每个产品线或区域的要求不一样,并且不同产品线不同岗位也不同,这个需要看具体招聘启事!我不是锦州工贸的,不清楚锦州二三线城市的弹性指标!
做销售倒贴的很多,三个月发一次薪是很不安全的,如果做了两个月说你的业务能力不行,把你辞掉,那么就白干了。
太原海尔工贸有限公司负责海尔全系列产品的销售,就是海尔集团下属的一个区域销售部门,和总厂属于上下级关系。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总部位于山东青岛,全球职员超8万人。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
海尔的分工很明确,各司其职,海尔工贸公司的领导每天早上八点半要开会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当天处理,开完会以后各奔东西去视察和解决问题等等。
海尔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海尔”品牌的公司主体实际是海尔集团公司,工商登记为股份制企业,根据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2002年6月1日出具的说明, 认定海尔集团公司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成立初的企业性质 首先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般是镇办或者村办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国企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这是最初的海尔集团股权所有制形式,当然仅靠集体所有制企业所能得到的 社会 资源和管理水平不一定能让我们看到今日的海尔,海尔的集体所有制大股东渐渐演变成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海尔”身份的官方定义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 张瑞敏说: “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
“海尔”和青岛国资的关系 在青岛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实施监管的27家市直企业名单中,海尔集团公司会赫然在列。问题显然出在国资委一方,青岛市国资委有关人士曾表示:”青岛国资委刚刚成立,将资产总额在2亿元以上、净资产达到5000万元的国有(集体)企业都列入首批监管名单”,其实这个括弧是后加上去的,而且青岛市国资委在舆论上出现对它监管越位的质疑后,又重新确认了海尔只是个集体企业。
政府根本就不是海尔的投资方,集体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政府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
因此,海尔集团( 在此强调是整个海尔集团,不是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 是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
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但国家没有投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它们变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上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其实二轻联社给的200万还不是上项目的钱,是用于搞技术开发一类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账,而是一点一点拨给的。200万够干什么呢?就是买了一些试验仪器,做了几个样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当时谁也不当回事,但上市之后,二轻联社发现自己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这里都得到分红,而且,现在要是出手的话,就发大财了。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1984年海尔开始创业的时候,员工非常羡慕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海尔得不到,很多员工说,我们不得“天时”;工厂是在平了一片坟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很近,当时员工上班没活干,有的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筒说:我们这个厂是火葬场的八车间,言外之意,这个厂早晚要完蛋,年年亏损,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厂里还有800多名员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写了请调信调走,人心涣散,不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皆空,很多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海尔在80年代的时候,企业里只有3个电大毕业生,那时大学毕业生都想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工作,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个也招不进来。实际上,连张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为连换三任厂长企业不见丝毫起色,张作为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责无旁贷。而他拉时为家电公司普通干部的杨绵绵一起创业,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这就是海尔的原始起点,中国一流的跨国公司原来脱胎于一个风雨飘摇的集体所有制的小企业。
海尔后来发展大了,人们自然地把它当作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搞国企改革的成就展要海尔参加,海尔说自己不符合标准,有关部门会说你不用太在意这个,不是因为你是国有企业才让你参加,你做大了不参加,会显得不好看。有时地方统计国有企业数据也会把海尔统计进去,因为缺少这一块的话就显得太小。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海尔这家集体企业染上了非常浓厚的政府色彩。事虽如此,张瑞敏说:“海尔的性质清楚到不能再清楚了。来龙去脉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就没有对有关争论作什么回答。也许有的人就是别有用心。他们很清楚这段 历史 ,故意地这么来说。然后你再去一争辩,就变成一种炒作了。所以随便他们去说吧。”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但是,政府把很多国有资产并给海尔,难道只是海尔搭政府的便车,没有政府搭海尔的便车之嫌吗?而且,如同经济学家夏业良所说,“要死的孩子别人救活了,已经是人家的了,就别舍不得”,不能因此模糊海尔的身份。
海尔起家时街道厂。现是大集体企业。